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   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学校   “国际硒茶人才摇篮”

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  湖北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  湖北省文明校园

媒体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媒体看职院 > 媒体新闻 > 正文

【光明日报】恩施职院:用真心服务 动真情扶贫
时间:2020-09-15 责任编辑:胡平审核人:胡平 浏览次数:次

 

 

    “感谢国家和政府,安排恩施职院把村驻,舍了小家来到营盘把贫扶。不要怨天怨地怨父母,自己必须勤劳才致富,希望全村走上小康路。”

  在湖北巴东县溪丘湾乡营盘村,村民们用一首打油诗,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。自2017年以来,一定牛彩票网组成“尖刀班”,驻村帮扶始终在“精准”二字上做好文章,用真心服务、动真情扶贫。三年多时间以来,全村面貌焕然一新,美好生活正“起飞”。

  一管清水进农家

  听水响、看水流、吃水贵如油。营盘村东西两面环山、南北起伏,最高海拔2200米、最低190米,垂直差异明显,属典型喀斯特地貌。土壤主要以皮沙土为主,而多发育地下河,导致水源顺势下沉,让原本就缺水的山村,饮水更加困难。

  溪丘湾乡营盘村一组村民陈先高说,祖辈几代人,我们这里的人原来最怕给客人泡茶。

  营盘村整村缺水,家家户户的楼顶上、门前,放置着各种各样的水缸,这些水缸主要用于接天河水;村民吃水大部分都是建一个水池,下雨天集一池雨水。由于长时间集装,水变质,很不好喝。

  “可以说是跑遍了营盘村的沟沟壑壑,到处去找水,我们是几进几出,特别是有的同志腿上被草拉伤,有的人还过敏,确实很难受。”“有的时候,因为羊肠小道很崎岖,前后要七个多小时,基本上要一天的时间才能赶回来,其目的就是让营盘村的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。”回忆起当时的寻水历程,驻村“尖刀班”成员纷纷发表感慨。经过十多次的来回探寻,“尖刀班”把水源取水点确定在距离八公里之外的小龙村龙头岩。小龙村是溪丘湾乡的另一个建制村,与营盘村临近,拥有丰富的水源。

  恩施职院学校有关负责同志多次现场踏勘,积极联系上级水利部门科学分析水源、水质;仔细将涉及“饮水难”的村民人数、管网范围、资金预算一一汇总,共同商讨解决办法,最终整合各类资金295万元,从8公里外的小龙村长距离引水,彻底解决了村民“吃水难”问题。

  一批产业富农户

  营盘村辖区有15个村民小组541户1768人,建档立卡贫困户214户688人。村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。

  要致富,产业是关键。“尖刀班”邀请专家进行产业规划布局,根据土壤结构和气候特点,全村最终确定了以低山种植柑橘,二高山种植小水果,高山种植药材的立体化镶嵌式产业布局。

  “我们原来都不懂柑橘管理技术,就在坡里乱剪,现在‘尖刀班’聘请专门技术员给我们指导,确实对我们有蛮大的帮助。”谈及产业发展,贫困户黄庆权给“尖刀班”竖起了大拇指。

  林下养鸡作为恩施职院“尖刀班”在村里首推的民生补短板项目,根据营盘村地理垂直差异(海拔190~2200米),植被覆盖率较高,林下养鸡优势较大;又派遣优秀专家团队,免费给广大养鸡贫困户技术指导;通过给全村贫困户提供免费鸡苗、资金,发展肉鸡和蛋鸡共1.6万只。

  营盘村三组贫困户王春明养殖了600多只土鸡,2019年以来销量一直不好。针对这类情况,“尖刀班”制定了销售方案。一方面,引导养殖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,整合产品,统一销售;另一方面号召学校师生积极消费营盘村的农产品。

  为推动扶贫产业发展,“尖刀班”组织召开300多次户主会、屋场会、小组会、代表会,100多次群众会、院坝会,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进村入户。“尖刀班”队员积极联系本校种养殖专家,在全村组织近800多人参加种养殖技术培训。

  如今,营盘村“五个一”的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建成,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种植基地、一个龙头企业、有劳动能力的一户一个脱贫增收项目,新成立了冬桃、养鸡、柑橘3个专业合作社,吸纳全村贫困户200户。

  一种精神兴农村

  走进营盘村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迷人的乡村画卷:田间,渠道相通,路相连;远处,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掩映在树丛中。房前,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;文化广场欢歌曼舞,小孩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。一条条平坦洁净的水泥路环绕着田野、穿越村庄,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画扑面而来。

  营盘村曾经是溪丘湾乡有名的“后进”村,村级经济薄弱,村民上访不断。全村只有一条3m宽的水泥路,坑坑洼洼、破旧不堪;村里环境卫生状况也很糟糕,露天厕所、粪缸臭气熏天;生活垃圾乱堆乱丢,蚊蝇满天飞,尤其是夏天,村民们要捂着鼻子走路。

  针对基础设施比较滞后的现状,驻村“尖刀班”与村支两委一起,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,加速推进公路建设,完成电网改造升级,确保农村生产生活用电稳定。

  人居环境整治到村到户,以垃圾、污水治理为重点,修建公共厕所,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了户分类、村收集、乡转运的探索尝试,请垃圾车前来清运。

  仓廪实而知礼节。如今,村民们尊重乡规民约的多了,违法乱纪的少了;红白事勤俭节约的多了,大操大办的少了;勤劳致富的多了,无所事事的少了。群众素质高了,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了。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通讯员胡平)